说到拔牙,很多人反应是"会不会疼""要不要请假",其实随着医疗技术进步,现代口腔治疗早已实现化操作。但作为一项医疗行为,拔牙前后仍需注意以下关键事项,这份实用指南将帮你规避常见误区。
不是所有坏牙都要拔除,但出现这些情况建议及时处理:智齿反复发炎导致脸肿;龋齿缺损牙龈以下;牙根折断无法修复;矫正需要腾出空间。尤其夜间突发剧痛、伴随发烧时,需警惕急染,应优先控制炎症后再拔牙。
民间流传"上午拔牙出血少"的说法有一定道理。人体血压在晨间相对稳定,且白天出现异常情况更方便就医。但实际更关键的是术前评估: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40/90mmHg以下;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≤8.88mmol/L;女性需避开生理期。这些指标比选择时段更重要。
传统拔牙使用牙挺、骨凿等器械,可能需缝合伤口;微创拔牙通过精细器械分割牙根,创伤面更小,特别适合低位阻生智齿。但具体方案需结合全景片判断,比如靠近神经管的复杂牙位,可能需要配合超声骨刀降低风险。
咬紧棉球40分钟不是越长越好,凝血块形成后过度反而不利愈合。当天禁止漱口、吮吸动作,喝凉粥或温软食物更。有个冷知识:麻药消退后的胀痛感属正常现象,但若3天后出现跳痛或腐臭味,可能是干槽症前兆,需立即复诊。
"拔智齿能瘦脸"——下颌骨形状决定脸型,除非削骨否则不会改变;"哺乳期不能拔牙"——在医生评估下可使用麻药;"一定要吃抗生素"——无菌操作下简单拔牙未必需要。理性看待网络信息,牙医的个性化建议才可靠。
后提醒:选择合适的口腔机构比纠结价格更重要,查看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及医生执业资质是基本。记住,规范的术前检查、的麻醉剂量、严格的器械消毒,才是拔牙的核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