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儿童口腔健康,很多家长的反应是“等换牙再说”。实际上,从宝宝萌出颗乳牙开始,口腔护理就关系到孩子的咀嚼、发音甚面部发育。的儿童口腔科并非简单将牙科“缩小化”,而是针对0-18岁成长阶段特点,系统的预防、治疗和发育管理。
许多家长认为乳牙迟早要换,坏了也不用管,这个误区可能让孩子付出代价。乳牙从6个月萌出到12岁左右替换完毕,期间承担着重要功能:健康的乳牙能营养吸收,引导恒牙正确萌出,甚影响颌骨发育。若乳牙龋坏导致早失,邻牙倾斜会占据恒牙位置,未来可能需要正畸干预。
临床上常见的“奶瓶龋”就是典型例子。婴幼儿含着奶瓶入睡,夜间口腔唾液分泌减少,牛奶中的乳糖被细菌分解产酸,导致上门牙大面积龋坏。这种情况不仅影响进食,还可能引发根尖炎症,波及下方恒牙胚。
3岁前建议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,学龄期儿童每年少检查一次。这些信号需要特别关注:
- 牙齿表面出现白垩色斑点(脱矿早期表现)
- 进食时突然停顿或回避硬食(可能存在龋洞敏感)
- 习惯性用一侧咀嚼(另一侧可能有疼痛)
- 睡觉磨牙(可能与咬合干扰有关)
不同于治疗,儿童口腔科更强调预防。目前有效的防护措施包括:
窝沟封闭: 恒磨牙咬合面存在天然沟隙,容易滞留食物残渣。清洁后填入流动树脂材料,形成保护层,降低龋齿风险。
氟保护漆: 每3-6个月涂抹一次,能提升牙釉质抗酸能力,尤其适合刷牙不配合的低龄儿童。
间隙保持器: 乳牙早失后,用金属或树脂装置维持缺牙间隙,避免恒牙萌出空间不足。
孩子抗拒看牙往往是害怕未知体验。正规机构的儿童口腔科会通过环境布置(如卡通装饰墙绘)、分步适应(先接触牙椅再检查)、麻醉技术(表面麻醉凝胶+超细针头)来减轻恐惧。对于极度焦虑或有多颗牙需治疗的孩子,可考虑在镇静状态下一次性完成治疗。
Q:新牙长出来了乳牙还没掉怎么办?
A:若乳牙松动不明显,建议2周内拔除,防止恒牙异位萌出。切勿自行摇晃乳牙,避免牙根断裂感染。
Q:孩子门牙缝隙大正常吗?
A:上颌中切牙萌出初期可能出现“丑小鸭期”,随着侧切牙萌出会自然改善。但若缝隙超过2mm或伴随唇系带过厚,需评估。
Q:电动牙刷适合儿童吗?
A:6岁以下建议选用儿童声波款,刷头大小需覆盖1-2颗牙,家长需避免误吞。手动刷牙时推荐“圆弧刷牙法”,更易掌握。
从颗牙开始就用纱布清洁,2岁后学习漱口,6岁前由家长补刷。控制高频糖分摄入(如棒棒糖、碳酸饮料),多吃芹菜、苹果等需要咀嚼的果蔬。定期检查+科学防护+正确清洁,才是给孩子好的牙齿礼物。
儿童口腔健康投资的价值,会在未来几十年持续显现——不仅是整齐的牙齿,更是从容的微笑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