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深圳慈恩齿科富诚门诊的诊室里,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陈江山医生拿着牙齿模型轻声讲解,患者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。这位从业21年的口腔主治医师,用他扎实的技术和敏锐的美学眼光,帮助上千名患者重获自信笑容。从传统金属托槽到隐形矫正,从儿童早期干预到复杂病例,陈江山在正畸领域构筑起而温情的诊疗天地。
2003年步入牙科行业时,陈江山就认准了正畸这个需要"匠心+审美"的领域。在深圳这座快节奏的城市里,他却坚持每个病例少预留40分钟沟通时间。"正畸不是流水线作业,"陈医生说,"就像指纹具有性,每个人的牙弓形态、肌肉记忆都不同。"
在慈恩齿科的诊室里,陈医生会用到三种不同材质的模型材料。有些患者好奇为何要做多次取模,他会耐心解释:"石膏模看整体结构,硅胶模捕捉牙龈细节,数字扫描则要确认咬合动态。"这种近乎固执的严谨,正是他保持零医疗事故记录的秘诀。
近年来,陈江山医生在深圳较早开展了舌侧矫正技术。这种将托槽安装在牙齿背面的方法,让不少商务人士和公众人物慕名而来。门诊的护士记得,有位电视台主持人戴着舌侧矫治器完成了一场,镜头前始终保持着自然笑容。
"隐形矫正不是简单的戴透明牙套。"陈医生强调。他电脑里存着上百个矫正动画模拟文件,其中有个令人印象深刻:38岁的企业高管因深覆合导致颞下颌关节疼痛,经过18个月的精调,不仅牙齿排列整齐,多年的关节弹响也消失了。
每周六上午是陈医生的"儿童专场"。他总会准备些卡通贴纸,但诊疗时却格外认真。"7-12岁是矫正干预的黄金期,"他边检查边向家长解释,"比如这个小朋友的埋伏牙,现在引导还来得及避免手术。"
有个小患者让医护团队记忆犹新。8岁的乐乐因"地包天"被同学取笑,经过功能性矫治器治疗,一年后在学校文艺汇演中自信地担任领诵。陈医生的手机里存着很多这样的对比照,但不是作为宣传素材,而是用来研究不同生长阶段的矫正规律。
在陈江山医生的诊室里,完成矫治的患者都会收到一个定制保持器盒,上面印着复诊时间表。"牙齿有记忆性,"他常打比方,"就像弹簧,突然解除约束就会回弹。"有位大学生曾因遗失保持器导致牙齿移位,陈医生连夜加班重取模型,用3D打印技术赶制了新的保持器。
现在,他要求所有患者扫描二维码加入保持器护理群,群里不定期分享口腔护理知识。这种延伸服务让他的患者复戴率保持在95%以上,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
经常有患者询问:"陈医生,深圳口腔诊所这么多,该怎么选?"他的建议很实在:首先看医师执业证,其次查库是否丰富,重要的是面诊时的沟通体验。"好的正畸方案应该是医患共创的,"他说,"就像裁缝做西装,要反复试样调整。"
在数字化诊疗普及的今天,陈江山依然保持着用红蓝铅笔手绘方案的习惯。诊室的抽屉里,整齐排列着二十一本工作日志,记录着从2003年今的典型病例。这些微微泛黄的纸页上,密密麻麻标注着复诊时发现的小问题和完善措施,见证着一位牙科医师的执着与匠心。
深圳的暮色渐浓,慈恩齿科的灯还亮着。陈医生正在检查明天要戴的隐形矫治器,每一副都经过二次质检。对他来说,这不仅是工作,更是对"健康笑容"的坚守。正如他常说的:"牙齿矫正改变的不只是咬合关系,更是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程度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