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威海,提到看牙,不少街坊都会想到韩涛口腔诊所的倩医生。这位戴着细框眼镜、说话温和的女医生,已经在牙科诊疗一线深耕了10多年。每天早晨8点,她总会提前半小时到诊所,仔细检查器械消毒情况,为的工作做好准备。"牙齿问题无小事,准备工作做得细,治疗才能更顺利",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倩医生的从医之路始于山东医学高等专科院校。毕业后,她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,专门到乳山腔科进修了一年。2018年夏天,当大多数人都在避暑时,她却顶着烈日参加了泰山学者口腔医学。"那段时间白天听课记笔记,晚上回酒店还要整理病例资料",她回忆道。正是这种钻研精神,让她在微创牙周治疗、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治疗方面积累了独到经验。
在诊所里,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医生弓着腰,小心翼翼地用显微器械为患者清理牙周袋。她总说:"牙齿就像老房子,牙周组织就是地基。地基稳了,房子才能住得久。"这种形象的比喻,让很多患者一下子就理解了牙周健康的重要性。
说起看牙医,很多人反应就是"怕疼"。对此,医生有自己的应对之道。她的诊疗台上永远备着减压玩具,候诊区放着轻松的音乐。治疗前,她会用牙模给患者演示操作流程;治疗中,每进行一步都会提前告知。"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,恐惧感就会减少一大半",一位带孩子来看牙的妈妈这样评价。
去年有位60多岁的张阿姨,因为害怕一直不敢治疗的牙周炎。医生花了整整三次门诊时间,先给阿姨做了检查,又用3D动画演示了治疗方案,后才进行治疗。现在张阿姨逢人就夸:"医生手轻,技术好,早知道就该早点来看。"
在技术更新飞快的口腔领域,倩医生始终保持着学习热情。她所在的韩涛口腔诊所引进了数码口腔扫描系统,告别了传统的咬牙模方式。"现在扫描牙齿,就像给牙齿拍张照片,几分钟就能出结果,再也不用忍受取模时的不适了",她向患者解释道。
对于常见的根管治疗,她也采用了更精密的显微根管技术。"放大20倍操作,能看清根管里的每个角落,治疗更,牙齿保留的几率也更高",谈到技术时,她的眼睛总是闪闪发亮。但紧接着就会用通俗的话补充:"简单说就是能把牙齿'修'得更精细,让你自己的牙多用几年。"
诊所的护士常说,医生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——每看完一个患者,都要亲手把牙椅消毒两遍。问起原因,她笑着说:"上一位患者可能是位老爷爷,下一位可能就是小朋友,消毒工作必须做到万无一失。"
下班后,她经常留在诊所整理病例,或者给当天治疗的患者打电话回访。有次晚上9点多,一位患者临时牙疼,她二话不说就返回诊所处理。对此她很淡然:"牙齿疼起来要命,能早点解决就早点解决。"
在威海韩涛口腔诊所的诊室里,没有高大上的宣传标语,只有倩医生日复一日的专注与坚持。她用10年光阴证明:好的牙医不仅是技术的,更应该是懂得换位思考的健康守护者。正如她常说的:"每治好一颗牙,就是保住了一份咀嚼美味的快乐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