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年专注牙髓健康的汪平医生:用守护每一颗牙齿
走进西安联邦口腔医院的诊室,总能看见一位戴着眼镜的医生正弯腰仔细检查患者的牙齿。他就是从业30余年的汪平,许多老患者都亲切地叫他"汪"。从第四大学口腔医院到联邦口腔,这位牙体牙髓始终用他标志性的耐心和细致,帮助患者解决牙齿的"疑难杂症"。
从大走出的牙髓治疗
汪平医生的职业生涯始于第四大学口腔医院,在那里他深耕牙体牙髓领域多年。"那个年代没有现在这么多高端设备,显微镜下做根管都是。"回忆起早期的工作经历,他坦言正是这些条件限制,练就了现在"手上功夫特别稳"的本事。
作为曾经的牙体牙髓科医师,他不仅积累了数千例复杂根管治疗经验,还主持参与过3项自然科学基金课题。这些学术沉淀,让他在面对疑难病例时总能给出更科学的解决方案。
患者口中的"三不医生"
在候诊区随机问几位患者对汪医生的印象,出现频率高的评价是:"不着急、不糊弄、不怕麻烦"。有位六十多岁的张阿姨说:"我那颗大牙在其他地方看了三次都没弄好,汪医生花了两个多小时一点点找问题,现在三年过去了再没疼过。"
这种工作态度源自他对牙体治疗的独特理解:"牙齿治疗就像考古,要一层层发现问题。有时候患者觉得是小事,可能藏着大问题。"正因如此,他看诊时总会多问几句病史,多检查几个角度。
30年练就的"温柔功夫"
提到看牙医,很多人反应是紧张。但找汪医生治疗过的患者,往往会惊讶于他的操作手法。"治疗时基本感觉不到疼"是很多怕痛患者的共同反馈。这得益于他的轻柔操作法:
- 使用特制的细针器械,减少治疗刺激
- 根据患者痛阈动态调整麻醉剂量
- 关键步骤前会提前告知患者做好准备
"现在技术设备了,但医生的手感经验更重要。"汪医生常这样对年轻医生说。他特别重视治疗后的随访,要求助理必须跟进每位患者3天内的情况。
在学术与临床间架起桥梁
作为《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》编委,汪平医生始终保持着学术敏感度。但他更擅长把技术转化为临床可用的方法。"实验室里的新技术,要经过改良才能用于患者。"这是他在学术会议上常强调的观点。
在西安联邦口腔医院,他带领团队建立了一套标准化操作流程。从器械消毒到填充材料选择,每个细节都有明确规范。这种严谨作风,让很多复杂病例在这里得到妥善解决。
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汪医生,依然保持着每周五天出诊的习惯。问及坚持在一线的动力,他笑着说:"每次治好一个反复发作的牙髓炎,看到患者能安心吃饭了,这种成就感三十年都没变。"或许正是这份初心,让这位老今仍在牙椅前,守护着万千患者的牙齿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