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春牙医周红伟怎么样?10年经验医师专攻牙周治疗与美学修复
走在长春街头,提到看牙这件事,不少老街坊会说起"超龙牙博士那位周医生"。周红伟医生在这家口腔门诊坐诊已有十多个年头,从初出茅庐的毕业生,到如今患者口耳相传的牙医,她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,倒像是邻家那位总能把事情办妥的靠谱朋友。
记得去年冬天,有位六十多岁的张阿姨捂着半边脸来找周医生。阿姨说之前在其他地方看过,医生建议拔掉三颗牙再做假牙。"周医生拿着检查结果看了又看,后跟我说'阿姨,您这牙还能救'。"后来经过系统的牙周治疗和精密修复,张阿姨今还用着自己的真牙啃苹果。
从口腔全科到精细分科的之路
吉林大学口腔医学系的系统培养,给了周红伟扎实的学科基础。刚入行那会儿,她什么病例都接,用她自己的话说:"那会儿就像个口腔科的'全夫',补牙、拔牙、镶牙都得干。"
随着经验积累,她开始专注牙周治疗和美学修复这两个方向。每周总有那么几个下午,你会看见她戴着放大镜,一丝不苟地处理着牙周病患者的龈下结石。"牙周就像房子的地基,地基不稳,再漂亮的修复体也撑不久。"这是她常对年轻医生说的话。
对待孩子自有一套办法
儿童齿科是周医生的另一个专长领域。诊室里永远备着各种卡通贴纸,治疗椅上挂着会发光的星星灯。"很多孩子次来都哭闹,周医生总有办法哄住他们。"护士小刘说。有位叫乐乐的小患者,从三岁开始就在周医生这里定期检查,现在七岁了,每次来都主动要求"先跟周阿姨说说我的牙齿故事"。
对待拔牙这种"大工程",周医生主张能保尽保。"上周有个小伙子要拔智齿,我检查后发现其实可以通过矫正调整位置,没必要拔。"她说现在的技术给了更多保留天然牙的可能。
不断充电的"学习型"医生
尽管已经从业十多年,周红伟仍然保持着每年参加培训的习惯。去年刚去上海学了新的种植体周软组织处理技术,今年又了数字化美学修复的进阶课程。"技术更新太快了,不学习就会落后。"她办公室里那排书籍中间,总夹着几本写满笔记的培训资料。
下午三点是周医生固定的病例讨论时间。这时候她常和年轻医生们围坐在一起,分析治疗方案的得失。"上周那个前牙美学修复,其实如果把邻面接触点再调整0.5毫米,微笑线会更自然..."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。
把术语翻译成"家常话"
不同于某些满口术语的医生,周红伟擅长用生活化的比喻解释病情。"您这牙就像年久失修的木门,门框(牙周)松动了,我们得先加固地基,再考虑换新门(修复体)。"这样的解释常让患者恍然大悟。
晚上七点半,送走后一位患者后,周医生照例要花半小时整理当天的病历。护士长说这是她雷打不动的习惯:"每个患者的治疗进度都记在本子上,下次复诊前她都会提前复习。"
十多年过去,周红伟医生依然保持着刚入行时的那种认真劲儿。当问起职业感悟,她笑了笑:"牙医是个良心活,患者把口腔健康托付给你,这份信任比什么都珍贵。"窗外,长春的夕阳给诊室的牙模镀上一层金边,又平凡而充实的诊疗工作结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