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上周邻居家五岁的孩子半夜牙疼哭醒,送到牙科才发现后槽牙已经蛀了个大洞。医生建议做龋齿填充,孩子妈妈却纠结起来:乳牙反正要换,现在补牙是不是多此一举?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类似的困惑。

当孩子抱怨吃东西塞牙、喝凉水觉得酸疼,或者牙齿表面出现黑色缝隙时,就该警惕了。轻微的龋齿可能没有任何感觉,但牙齿上的黑点会逐渐扩大成洞。如果孩子明确指着某颗牙说疼,特别是夜间持续疼痛,说明蛀牙可能已经伤及牙髓,这时单纯的填充可能不够,需要更复杂的治疗。
记得上个月接诊的小患者,门牙上有条不太明显的黑线。家长原想等换牙,检查才发现蛀痕已经蔓延到邻牙接触面。幸好发现得早,仅用一次填充就解决了问题。若是再晚几个月,很可能就需要做根管治疗了。
很多人以为乳牙迟早要换,蛀了也不用管。其实每颗乳牙下面都藏着正在发育的恒牙胚。的乳牙蛀牙会导致牙根发炎,直接影响恒牙的健康。曾经有个小患者因为乳牙蛀牙引发颌骨感染,不仅恒牙釉质发育不全,后续治疗也复杂了许多。
更重要的是,乳牙负责为恒牙占位。过早缺失乳牙会导致邻牙倾斜,恒牙没地方正常萌出,后不得不做牙齿矫正。提前做好龋齿填充,其实是在给恒牙预留足够的生长空间。
目前常用的儿童填充材料主要有玻璃和复合树脂两种。玻璃会持续释放氟化物,能预防再次蛀牙,特别适合配合度不太好的低龄儿童。复合树脂则更坚固耐磨,颜色接近真牙,多用于需要兼顾美观的前牙。
具体选择哪种材料,需要根据蛀牙位置、孩子年龄和配合程度来决定。比如三岁孩子的后牙蛀洞,医生可能会推荐操作更快捷的玻璃;而六岁孩子的前牙蛀损,可能会建议用复合树脂来修复。

虽然填充是解决蛀牙的常用方法,但确实存在特殊情况。比如即将松动的乳牙,如果预计半年内就会自然脱落,且没有明显症状,医生可能会建议加强清洁观察。还有牙根尚未发育完全的年轻恒牙,若只是轻微触及牙髓,有时可以考虑活髓保存治疗。
上周遇到个七岁男孩,他的恒磨牙刚萌出就蛀了个小洞。检查发现蛀坏部分离牙髓很近但未感染,后采取了活髓切断术,既保住了牙神经,又避免了根管治疗。当然,这些特殊情况都需要医生通过拍片等检查来确认。
发现蛀牙及时填充很重要,但日常预防才是根本。建议孩子三岁起每半年做一次牙齿检查,六岁后可以给恒磨牙做窝沟封闭。饮食上控制糖分摄入频率,比起吃糖的数量,吃糖的次数对牙齿伤害更大。
有个小患者给我留下很深印象。她每天认真刷牙,却总是忽略后面的牙面。后来家长买了带灯的口腔镜,每周帮她检查一次,及时发现了两处早期的脱矿迹象,通过涂氟就了,完全没发展到需要补牙的程度。
牙齿健康关系到孩子的咀嚼功能和面部发育,希望每位家长都能重视孩子的牙齿问题。当发现孩子有蛀牙迹象时,建议选择正规口腔机构进行检查,根据医生建议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