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夜被牙疼惊醒,喝口冰水像触电,咬东西突然"酸倒牙"……这些经历很多人都不陌生。但你知道吗?这些看似普通的牙疼背后,很可能藏着牙体牙髓病的隐患。作为从业10年的医美编辑,今天就用直白的话告诉你:什么样的牙齿问题需要立刻就医,日常又该如何保护牙齿。
简单来说,牙齿就像一颗裹着"盔甲"的活体组织。外层的牙釉质是人体坚硬的部位,中间的牙本质布满细小微管,而里层的牙髓则是牙齿的"心脏",藏着神经和血管。当细菌突破外层防御入侵到牙髓,就会引发炎症——这就是牙体牙髓病的由来。
临床上常见的两种问题:
1. 龋齿(蛀牙):从浅龋的小黑点到深龋的大牙洞,细菌会层层推进。如果发展到"冷热刺激痛"的阶段,说明离牙髓炎只差一步。
2. 牙髓炎:分为可复性和不可复性。前者还能通过补牙挽救,后者往往需要根管治疗。典型的症状是"半夜自发痛",很多人描述像脉搏跳动般的抽疼。
1. 一过性敏感:吃冰激凌或喝热汤时牙齿刺痛,但很快消失——这是牙本质敏感的典型表现,可能伴随楔状缺损或牙龈萎缩。
2. 持续性疼痛:疼痛超过30分钟,甚不碰也疼,平躺时加重,多半是急性牙髓炎发作。
3. 牙龈鼓包:牙齿根部出现小脓包,按压有异味脓液流出,说明感染已扩散到根尖周组织。
4. 牙齿变色:某颗牙突然比其他牙颜色深,可能是牙髓坏死的征兆。
5. 咬合不适:不敢用某侧咀嚼,一咬就疼,要警惕根尖周炎或牙隐裂。
现在牙科治疗早已告别"疼到跳脚"的年代。以常见的根管治疗为例:
1. 麻醉:先用表面麻醉凝胶涂抹,再注射时几乎无感。
2. 显微治疗:高倍显微镜下操作,能清理到根管末梢。
3. 三维充填:热牙胶填充技术让根管封闭更严密,复发率更低。
治疗后装的牙冠,现在也有全瓷、二氧化锆等仿真选择,完全看不出是"假牙"。需要注意的是,拖延治疗可能导致感染扩散,甚需要拔牙种牙,花费反而更高。
预防牙体牙髓病,记住这5点:
1. 巴氏刷牙法:牙刷斜45度对准牙龈沟,小幅度水平颤动,别像锯木头一样横刷。
2. 牙线必备:两颗牙之间的邻面龋占所有龋齿的40%,牙刷根本够不着。
3. 控制酸性饮食:碳酸饮料、柑橘类水果吃完及时清水漱口,少等30分钟再刷牙。
4. 定期涂氟:成年人每年1-2次涂氟,能增强牙釉质抗酸能力。
5. 洗牙≠美白:每年洗牙1-2次清除牙结石,能有效预防牙龈炎引发的牙周病。
× 不疼就不用治:慢性牙髓炎可能疼痛不明显,但细菌仍在牙根。
× 根管治疗很伤牙:恰恰相反,这是保住天然牙的后机会。
× 孕妇不能看牙:孕中期(4-6个月)是相对的治疗期,急性炎症不处理反而风险更大。
牙齿问题怕"忍一忍就过去"。下次遇到牙齿信号,建议尽早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。毕竟再好的假牙,也不如自己的原装牙用得舒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