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在咖啡馆遇见老同学小林,她捂着嘴笑说近在纠结要不要做牙齿矫正。原来上个月了两家口腔诊所,一家说要拔4颗牙,另一家却说不用拔,现在糊涂了。相信很多考虑矫正的朋友都遇到过类似困惑——矫正牙齿是不是非拔不可?今天我们就来正畸科的那些事。
牙齿就像早高峰的地铁乘客,矫正相当于给拥挤的乘客重新安排座位。正畸科医生会根据牙弓长度和牙齿总量的"供需关系"制定方案:当牙齿总宽度超过颌骨承载量(称为牙量骨量不调),就需要腾出空间。这就好比10个人挤8个座位,要么增加座位(扩弓),要么减少乘客(拔牙),也可能两者结合。
目前主流矫正方式主要分五大类:
1. 传统金属托槽矫正
像小纽扣一样的金属托槽粘在牙齿表面,通过钢丝施加轻柔力量。优点是性价比高,适合复杂病例;缺点是美观度稍逊,矫正初期可能磨嘴。
2. 陶瓷半隐形矫正
托槽改用接近牙齿颜色的陶瓷材质,三米外几乎看不出来。需要注意的是陶瓷托槽比金属略厚,且染色食物可能造成着色。
3. 舌侧隐形矫正
把矫正器安装在牙齿内侧,完全看不见矫治痕迹。但对医生技术要求极高,初期可能影响发音,费用也相对较高。
4. 无托槽隐形矫正
通过一系列透明牙套逐步牙齿,可自行摘戴。适合轻度中度拥挤病例,但对自觉性要求较高,每天需佩戴20-22小时。
5. 自锁托槽矫正
采用滑动机制代替传统结扎丝,减少摩擦阻力。复诊间隔可延长8-10周,且力度更柔和,适合怕疼的上班族。
门诊常被问的就是:"医生,能不能不拔牙?"其实是否需要拔牙,取决于三个关键指标:
• 牙齿拥挤度:每差1mm需要约1.8mm的间隙。前突明显的病例,内收1mm需要2mm间隙
• 面部软组织侧貌:嘴唇突度、鼻唇角大小等美学考量
• 咬合关系:后牙的尖窝对应关系直接影响咀嚼功能
值得注意的是,现代正畸技术已经发展出很多替代方案。比如邻面去釉(片切)可以在不拔牙情况下获得2-6mm间隙;种植支抗钉能更好控制牙齿;而儿童期的早期干预治疗,有时能避免将来的拔牙矫正。
上周有位平面模特来复诊,她选择的是舌侧矫正。用她的话说:"既要悄悄,又不想耽误拍摄工作。"而隔壁诊间的程序员小哥则选了金属自锁托槽:"反正整天对着电脑,实惠重要。"
其实没有"好"的矫正器,只有"适合"的。建议从四个维度考虑:
• 美观需求:演艺人员可能隐形矫正
• 经济预算:价格跨度从2万到8万不等
• 复诊时间:学生党更适合传统矫正
• 口腔卫生:牙周状况差者需谨慎选择隐形牙套
开始矫正前建议做好三件事:治疗龋齿、完成牙周基础治疗、拍全套X光片。矫正期间要特别注意:
• 随身携带正畸蜡应对磨嘴
• 使用冲牙器清洁托槽周围
• 避免啃食硬物防止托槽脱落
• 按时复诊调整加力
矫正结束后一定要认真佩戴保持器。有位患者就是觉得"牙齿已经整齐了"偷懒不戴保持器,半年后复诊时牙齿又悄悄跑偏了。通常建议年全天佩戴,第二年夜间佩戴,个别病例需要终身保持。
后想说,牙齿矫正不仅是排齐牙齿,更是改善咬合功能、调整面部协调的美学工程。建议先到正规医疗机构做检查,正畸科医生会通过面型分析、模型测量、X线片评估给出建议。记住,适合别人的方案未必适合你,牙齿矫正永远是"私人订制"的艺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