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刷牙时发现牙龈出血?吃苹果留下血印?这可能是牙周病早的信号。很多人觉得牙龈红肿、出血是"上火",随便买支牙膏应付,结果越拖越。今天咱们就这个容易被忽视的口腔健康——牙周病。
健康的牙龈应该呈现淡粉色,紧贴牙齿,刷牙时不会出血。当牙菌斑长期堆积,牙龈先是发红肿胀,刷牙容易出血(牙龈炎阶段)。如果继续发展,牙龈与牙齿之间会形成"口袋",细菌向牙根方向侵袭,导致牙槽骨吸收(牙周炎阶段)。后可能出现牙齿松动、移位甚脱落。
1. 刷牙总是草草了事:建议大家使用巴氏刷牙法,牙刷倾斜45度,每次少刷满2分钟。很多人只刷牙齿表面,忽略了牙龈边缘这个容易堆积牙菌斑的位置。
2. 从来不用牙线:牙缝间的食物残渣光靠刷牙无法清除,长期堆积就会形成牙结石,建议每天睡前用牙线清洁一次。
3. 把牙签当日常工具:牙签会戳伤牙龈,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牙龈萎缩。牙缝大的人更适合用牙间隙刷。
4. 吸烟: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降低牙龈抵抗力,吸烟者的牙周病发病率比普通人高3-5倍。
定期口腔检查就像汽车保养,花小钱防大病。早期牙龈炎只需要做一次洁牙(200-400元),配合正确刷牙就能。如果发展到牙周炎阶段,可能需要做龈下刮治(单次800-1500元),者还要进行牙周手术。不划算的是等到牙齿松动才就医,这时候不仅要花上万元做治疗,还可能保不住牙齿。
牙周治疗分为四个步骤:首先是基础治疗,包括洁治、刮治、根面平整;然后是手术治疗,比如牙龈翻瓣术;接着是修复治疗,对松动牙齿进行固定;后是维护期,需要每3-6个月复查。整个过程需要医患密切配合,患者在家必须坚持使用牙线、漱口水,戒烟限酒。
"洗牙会让牙缝变大":其实是原先被牙结石填满的缝隙暴露出来了,不清理才会导致牙龈继续萎缩。
"治疗一次就能好":牙周病是慢性病,像高血压一样需要长期管理。
"年轻人不会得这个病":临床发现20多岁就患重度牙周炎的病例越来越多,和不良生活习惯直接相关。
孕妇:激素变化容易引发"妊娠期牙龈炎",备孕时就该做口腔检查。
糖尿病患者:血糖控制不好会加重牙周炎,建议每3个月检查一次口腔。
正畸人群:矫正器容易堆积食物残渣,需要配合冲牙器使用。
选对工具:小头软毛牙刷、含氟牙膏、牙线是基础配置,电动牙刷不是必需品。
改良习惯:餐后漱口、少吃黏性甜食、戒烟限酒。
定期检查:即使没症状,每年也该做一次洁牙和口腔检查。
记住,牙周病导致的骨吸收是不可逆的。下次刷牙出血时,别再用"上火"安慰自己,及时就诊才是明智之选。一口好牙不仅能让你吃嘛嘛香,更是身体健康的重要防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