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医生,我这颗牙掉了好几年,现在连吃饭都成问题...”在口腔修复科诊室里,类似这样的求助每天都能听到。牙齿缺失、缺损不仅影响美观,更会引发咀嚼困难、发音不清等一系列问题。作为从业10年的医美编辑,今天就跟大家口腔修复那些事儿。
简单来说,口腔修复就是通过人工材料修复或替代缺失的牙齿及其周围组织。常见的修复方式包括:镶牙、种植牙、全口义齿等。就像给房子补墙一样,修复科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口腔情况,定制适合的"修补方案"。
很多人以为只有老年人才需要做口腔修复,其实不然。据统计,30-45岁人群中有近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齿缺损问题。车祸外伤、运动损伤、长期龋齿等都可能导致牙齿缺失。
张女士就是个典型例子。5年前她摔断了一颗门牙,因为不影响吃饭就一直没处理。结果近发现相邻的牙齿开始松动,咬合也出了问题。医生告诉她,这是典型的不及时修复导致的连锁反应。
牙齿就像多米诺骨牌,缺失一颗会引发一系列问题: - 邻牙会向缺牙位置倾斜 - 对颌牙会伸长 - 咀嚼效率下降影响消化 - 面部可能出现凹陷 - 时还会影响颞下颌关节
所以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就诊,早修复早受益。
现在主流的修复方式有三种:
1. 义齿 适合多颗牙缺失的情况。优点是价格相对便宜,可以自行摘戴清洁。但异物感较强,需要3-6个月的适应期。
2. 固定桥修复 需要磨削邻牙作为支撑,好。但会对健康邻牙造成一定损伤,不适合年轻人。
3. 种植牙 接近天然牙的修复方式。不需要损伤邻牙,使用寿命长。但价格较高,需要足够骨量支持。
具体选择哪种方式,需要医生评估牙槽骨情况、口腔卫生状况、咬合关系等多方面因素。
次就诊时,医生通常会做这些检查: 1. 口腔全景片检查 2. 牙齿模型取模 3. 咬合关系检查 4. 口腔软组织评估
建议就诊前做好这些准备: - 带上既往牙科治疗记录 - 治疗前一晚充足睡眠 - 女性避开期 - 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指标
治疗过程一般需要2-4次复诊,复杂病例可能需要更长时间。治疗后的维护同样重要,要坚持定期复查。
误区一:年纪大了没必要做修复 实际上,良好的口腔功能对老年人更重要。研究表明,牙齿完整度与老年痴呆发病率相关。
误区二:种植牙一劳永逸 再好的种植牙也需要定期维护。建议每半年做一次洁治和检查。
误区三:贵的就一定好 适合的才是好的。修复方案要考虑个人预算、口腔条件和预期,不能一味追求高价。
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遇到牙齿问题不要拖着不治,更不要轻信偏方。选择正规医疗机构,找修复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,才能获得理想的修复。
如果你或者家人正面临口腔修复的困扰,建议尽早预约医生面诊。记住,及时的修复治疗不仅能口腔功能,更能重拾自信笑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