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夜被牙疼惊醒,喝口凉水突然刺痛,吃块糖就开始酸软……这些经历很多人都不陌生。如果反复出现这类症状,很可能是牙体牙髓病在“”。作为口腔健康“隐形”,牙体牙髓病初期容易被忽略,但拖延不治可能导致牙齿坏死甚脱落。今天我们就来这个常见却不容小觑的口腔问题。
牙齿不是实心的小石头,外层坚硬的牙釉质和内层牙本质包裹着柔软的牙髓。当细菌突破防线入侵到牙髓,就会引发炎症反应,这就是牙体牙髓病的核心问题。通俗地说:牙齿“外硬内软”的结构生病了。
常见的有两类:一是龋坏(蛀牙)深入牙髓,二是牙齿裂痕导致感染。好比苹果表皮破了,果肉开始腐烂,牙齿也是一样的道理。只是我们看不见牙齿内部的病变,往往痛起来才发现问题。
早期的牙体牙髓病可能只是轻微敏感,但以下几个典型症状出现时,建议尽快就医:
1. 自发疼痛:没吃东西也没碰牙齿,突然一阵阵抽痛,尤其是晚上平躺时更明显。
2. 冷热刺激痛:喝口温水或吃口冰淇淋,疼痛持续十几秒不缓解。
3. 咬合不适:咀嚼时感觉某颗牙齿“不对劲”,不敢用力。
4. 牙龈鼓包:牙齿根部牙龈出现小脓包,按压可能有脓液渗出。
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如果疼痛突然消失,不一定是好转——很可能牙髓已经坏死,细菌正在向牙根外扩散,这种情况反而更危险。
根据病情轻重,牙医通常会给出三种治疗方案:
1. 保髓治疗:适合早期炎症。去除腐坏部分后,用生物材料促进牙髓修复,尽量保留牙齿活性。就像给牙齿做个小手术缝合伤口。
2. 根管治疗:中重度患者的。清理感染的牙髓,消毒后填充根管,后做牙冠保护。虽然治疗周期需要2-3次,但能保住天然牙齿。
3. 拔牙:仅适用于完全无法保留的残根残冠。拔牙后需要及时种植或镶牙,否则邻牙会倾斜移位。
现在很多牙科机构配备显微根管设备,治疗度大大提高。怕痛的朋友还可以选择麻醉,全程基本没有不适感。
再好的治疗也比不上提前预防,几个实用小习惯能降低患病风险:
- 刷牙用好“巴氏法”:牙刷倾斜45度清洁牙龈沟,每天少2次,每次不少于2分钟。
- 牙线不是摆设:牙刷只能清洁60%牙面,牙缝必须靠牙线,尤其戴牙冠的朋友更要坚持。
- 控制糖分摄入频率:比起吃糖总量,频繁吃零食更伤牙。建议集中时间食用后及时漱口。
- 每年一次口腔体检:有些隐蔽的邻面龋,只有拍片才能发现。
牙体牙髓病不是小问题,但也不必过度恐慌。及时就诊、规范治疗,配合良好的口腔护理习惯,大多数人都能保住健康的原生牙齿。如果这篇文章解答了你的疑问,记得分享给身边常喊牙疼的朋友哦!
(本文仅供参考,具体诊疗请遵医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