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刷牙出血、牙龈红肿、牙齿松动……这些看似“小问题”可能暗示着你的牙周健康亮起了红灯。作为从业10年的医美编辑,经常收到读者:“牙周治疗到底有没有必要?”今天就用直白的语言,带你看懂牙周治疗的。
很多人觉得牙周病离自己很远,但数据显示,我国35岁以上人群中,超八成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。早期可能只是牙龈出血,但如果不干预,细菌会逐渐牙龈和牙槽骨,终导致牙齿脱落——这可不是吓唬人。
有位读者曾分享经历:“起初只是刷牙时有点血丝,后来吃苹果都会留下血印,直到前排牙齿开始晃动才赶紧就医,医生说已经发展到中度牙周炎了。”这样的并不少见。
简单来说,牙周治疗就是给牙齿的“地基”做保养。就像房子地基不稳会倒塌一样,牙齿周围的牙龈和骨头出了问题,再漂亮的牙也保不住。治疗通常分三步走:
步:洗牙(叫洁治)。清除牙龈上方的牙结石,这是基础操作,建议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。
第二步:龈下刮治。对付藏在牙龈深处的顽固牙菌斑和结石,可能需要打麻药,但过程比拔牙轻松多了。
第三步:维护期。治疗后每3-6个月复查,就像汽车定期保养,防止问题复发。
“洗牙会把牙缝洗大?”——是牙结石长期占据的位置本来就是你的牙龈,清理后牙龈消肿,才暴露出原有的牙缝。
“治疗一次就能一劳永逸?”——牙周病是慢性病,就像高血压需要长期管理,定期维护才是关键。
“不痛不痒就不用管?”——牙周病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早期没明显疼痛,等感觉到松动时往往已到中晚期。
对照看看有没有这些信号:刷牙/咬硬物出血、牙龈红肿、口臭持续、牙齿变长(其实是牙龈萎缩)、牙齿轻微松动。哪怕只中一条,也建议尽快找牙医检查。
特别提醒:吸烟人群、孕妇、糖尿病患者更易患牙周病,要格外注意。有个40岁的男读者,烟龄20年,一直以为牙龈发黑是吸烟的正常现象,直到门牙掉了才后悔莫及。
现在的牙周治疗早已不是“恐怖片”。超声波设备能减少手工刮治的不适感,还有舒适化治疗可以选择。一位刚做完治疗的妈妈形容:“比想象中轻松,就像有人用指甲轻轻刮过牙根,还没给孩子辅导作业心累。”
如果特别敏感,可以提前和医生沟通,现在很多诊所配备表面麻醉凝胶或镇静系统。记住,短暂的轻微不适,远比日后拔牙划算得多。
治疗后24小时内避免吃过冷过热食物,使用软毛牙刷和牙缝刷。重点是要学会“巴氏刷牙法”(网上有很多视频教程),配合牙线清理牙龈边缘——这是预防复发的关键。
有个实用小技巧:用舌头舔牙齿表面,如果感觉粗糙说明没刷干净;光滑得像玻璃一样才是达标。
后说句掏心窝的话:现在花小钱做牙周治疗,相当于给未来省下几万的种植牙费用。牙齿不会自己喊疼,但对它的每一次忽视,都可能在未来变成账单上的数字。
如果看完这篇文章你突然想舔舔自己的牙齿,或者下意识摸了摸牙龈——别犹豫,尽快预约个牙周检查吧。毕竟,能用自己的牙齿吃一辈子美食,才是真正的幸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