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刷牙时发现牙膏泡沫里带着血丝,咬苹果时留下红印子——这些信号可能不是简单的"上火",而是牙周病在敲门。作为口腔健康的隐形,牙周问题影响着我国近90%的成年人,却常常被误认为"小毛病"而拖延治疗。今天我们就用直白的语言,说说这个藏在牙龈下的健康隐患。
当牙龈出现红肿、出血时,就像皮肤破口会流血一样,说明牙龈组织已经受损。初期可能只是牙龈炎,但如果放任不管,细菌会像挖地道一样牙槽骨,发展成牙周炎。这时你会感觉牙齿变长(其实是牙龈萎缩)、吃东西使不上劲,时甚会出现牙齿松动。
很多人觉得每年洗次牙就万事大吉,其实常规洗牙只能清除牙龈以上的牙结石。对于已经形成牙周袋的患者,还需要进行龈下刮治。医生会用精细的器械清理藏在牙龈下的结石和菌斑,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分次完成。现在有些机构配备的超声治疗仪,能减轻传统刮治的不适感。
这是患者常问的问题。其实现在很多机构都会在治疗前进行表面麻醉,就像抹一层药膏那样简单。对于特别敏感的人群,还可以选择治疗技术。治疗后的2-3天可能会有轻微酸软感,就像很久不运动突然健身后的肌肉反应,属于正常现象。
治疗后24小时内避免食用过冷过热食物,建议使用软毛牙刷和牙缝刷。很多人不知道,牙周炎患者应该选择含氯己定的牙膏,而不是普通美白牙膏。日常护理可以记住"三三制":每天刷牙3次、每次3分钟、饭后30分钟内漱口。
"治疗一次就能"是常见误解,牙周病就像慢性病需要定期维护;"年轻人不会得牙周炎"也不对,临床发现20多岁就出现牙槽骨吸收的越来越多;危险的是"牙齿不痛就不用治",等感觉到疼痛时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。
建议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,就像定期体检一样必要。抽烟人群要特别注意,尼古丁会掩盖牙龈出血症状。糖尿病患者更要警惕,血糖控制不佳会加速牙周。记住:一口好牙的保养成本,远低于治疗成本。
如果发现刷牙出血持续两周以上,或者感觉牙齿咬合不适,建议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。早期干预不仅能保住牙齿,还能省下后续昂贵的修复费用。毕竟,再好的假牙也比不上自己的真牙用得舒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