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刷牙时发现牙膏泡沫里带血,咬苹果留下红印子,照镜子发现牙龈红肿……这些可能都是牙周病的早期信号。很多人误以为这是"上火",其实80%的成年人正在被这种慢性口腔疾病困扰,它就像牙齿周围的隐形,悄无声息地着我们的口腔健康。
健康的牙龈应该是粉红色、紧贴牙齿的。当牙菌斑长期堆积,细菌会产生刺激牙龈,引发炎症反应。初期可能只是刷牙出血,随着发展会出现口臭、牙龈萎缩,终导致牙齿松动脱落。数据显示,35岁以上人群牙齿缺失的首要原因不是龋齿,而是未经控制的牙周病。
阶段:牙龈炎 牙龈边缘红肿,触碰易出血,此时仅波及软组织,及时治疗可完全。 第二阶段:轻度牙周炎 出现牙周袋,牙龈萎缩1-2mm,可能伴随冷热敏感。 第三阶段:中重度牙周炎 牙槽骨吸收超过50%,牙齿明显松动,可能需要拔牙处理。
• 横向用力刷牙损伤牙龈 • 抽烟让口腔缺氧环境助长 • 长期用牙签戳刺牙缝 • 夜磨牙导致牙周组织超负荷 • 每年洗牙少于1次的人群患病率高出3倍
误区一:"洗牙会让牙缝变大" 牙缝本就是被牙结石占据的位置,清除后反而阻止了继续恶化。 误区二:"牙齿不痛就不用治" 牙周病早期几乎没有痛感,等到疼痛时往往已到中晚期。 科学建议: 每半年做次牙周探诊检查,使用巴氏刷牙法,牙线清洁代替牙签,吸烟者建议每年2次洁治。
轻度患者通过龈上洁治(洗牙)和抛光就能控制;中重度需要龈下刮治甚牙周手术。但所有治疗都需配合日常维护:选择小头软毛牙刷,使用含氟牙膏,饭后15分钟内漱口,每年定期复查牙周状况。记住,牙周病无法但可控制,就像高血压需要终身管理。
持续口臭超过2周、牙龈自发性出血、牙齿移位出现缝隙、牙龈脓包、咀嚼无力感。特别是糖尿病、孕妇等高风险人群,牙周感染可能影响全身健康,建议3个月做一次口腔护理。
牙齿是我们使用频率高的器官,却往往被忽视。从今天开始,用正确的方式对待牙龈出血这个红色警报,别让牙周病偷走你的笑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