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总能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讨论:“洗牙到底有没有必要?”“洗牙会不会伤害牙齿?”“洗完牙为啥感觉牙缝变大了?”作为口腔健康的重要一环,洗牙其实远比你想象的更重要。今天我们就来洗牙的那些事儿,帮你打消疑虑,科学护牙。
很多人以为每天认真刷牙就不用洗牙了,其实这是个误区。刷牙只能清除牙齿表面的食物残渣和部分软垢,但对于牙结石和深层牙菌斑,牙刷根本为力。而洗牙(称“洁治”),是通过超声波或手工器械清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、色素和菌斑的过程,这是日常刷牙无法替代的。
牙结石就像牙齿上的“水泥”,它会不断刺激牙龈,导致牙龈出血、红肿,甚引发牙周炎。如果不及时处理,终可能导致牙齿松动脱落。所以,洗牙不是“美容项目”,而是实实在在的牙齿保健手段。
这是常见的顾虑。事实上,规范的洗牙操作不会损伤牙釉质。牙釉质是人体坚硬的部位,而超声波洁牙机的头是圆钝的,工作时通过高频震动震碎牙结石,并不会直接切割牙齿。
有些人洗完牙感觉牙齿敏感,其实是因为牙结石清除后,原本被结石覆盖的牙根暴露出来,暂时会出现冷热敏感,一般1-2周就会自行缓解。这恰恰说明你的牙齿早就存在问题,洗牙只是让问题暴露出来而已。
这个现象特别容易让人误会。其实牙缝本身就一直存在,只是长期被牙结石填满,洗掉结石后,原本的牙缝就显露出来了。就好像雪融化后露出地面,不是雪把地变没了,而是地本来就在那里。如果因为担心“牙缝变大”而不洗牙,牙结石会越积越多,终导致更的牙周问题。
一般来说,建议每6-12个月洗一次牙。但具体频率要根据个人情况调整:
- 牙周健康的人:每年1次常规洁牙就够了
- 容易长牙结石的人:可能需要6个月一次
- 牙周炎患者:医生会根据病情建议更频繁的维护
吸烟、爱喝咖啡茶饮的人群,牙结石形成速度更快,可能要缩短间隔时间。儿童是否需要洗牙,要由牙医评估决定。
洗牙前: - 如实告知医生你的健康状况,特别是有心脏病、高血压等慢性病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情况 - 女性避开生理期 - 不要空腹洗牙,避免低血糖
洗牙后: - 1-2小时内避免进食 - 24小时内不要吃过冷、过热、过酸的食物 - 如果出现轻微敏感,可以用牙膏 - 认真刷牙,使用牙线,保持口腔卫生
误区1:洗牙可以美白牙齿 洗牙主要清除牙结石和色素,能让牙齿本色,但不会改变牙齿本身的颜色。想要真正美白,需要做的美白项目。
误区2:洗牙会很疼 大多数人洗牙只有轻微酸胀感。如果牙结石很多或牙龈炎症,可能会有一定不适,但都在可忍受范围内。实在怕疼可以选择舒适化洁牙。
误区3:老人不能洗牙 老年人更需要定期洗牙。随着年龄增长,牙龈萎缩、牙根暴露,更容易堆积牙结石。只要身体状况允许,老年人更应该重视口腔清洁。
洗牙就像给牙齿做“大扫除”,是预防牙周疾病经济有效的方法。很多人在洗牙后才发现:“原来我的牙齿可以这么干净!”与其等到牙齿疼痛松动才就医,不如定期给牙齿做个检查。毕竟,健康的牙齿才是好的“门面担当”。
如果你已经超过一年没洗牙了,建议抽时间去正规医疗机构做个口腔检查。记住,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,对自己的牙齿好一点,它才能陪你更久一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