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刷牙时牙龈出血?吃苹果留下血印?这可能不是简单的“上火”,而是牙周病的早期信号。牙周病是成年人牙齿脱落的主因,但很多人直到牙齿松动才意识到问题的性。今天我们就来这个容易被忽视的口腔健康“隐形”。
健康的牙龈呈粉红色,紧贴牙面,刷牙时不会出血。如果发现牙刷毛上有粉色泡沫,或者咬硬物后食物残留血丝,这很可能是牙龈炎的征兆——牙周病的初级阶段。此时牙菌斑中的细菌已刺激牙龈发炎,及时干预完全可以逆转。但若放任不管,炎症会向深层发展,终导致牙槽骨吸收,牙齿失去支撑。
除了出血,牙周病还有几个典型表现:持续性口臭即使用漱口水也难以掩盖;牙龈退缩使牙齿看起来“变长”;牙齿突然对冷热敏感;甚发现牙齿悄悄移位出现缝隙。这些症状提示炎症可能已波及牙周韧带和骨骼,需要牙周检查评估。
研究显示,牙周病菌可能通过循环影响全身:加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难度;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;孕妇患牙周炎更易出现早产。正因如此,卫生组织将牙周病列为关注的慢性病之一,预防的意义远不止守护牙齿。
很多人误以为洗牙就能解决牙周问题。实际上,常规洗牙仅能清除牙龈上方的牙结石,而中重度牙周炎需要更深层的“龈下刮治”。医生会用器械清理牙根表面的菌斑和结石,必要时配合局部用药。对于骨缺损病例,可能需进行牙周手术再生治疗。
预防永远比治疗简单:每天早晚用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齿少2分钟;牙线清洁牙缝必不可少,这是牙刷无法触及的盲区;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口腔检查和洁牙。记住,牙周病发展缓慢但不可逆,好习惯的养成越早越好。
“刷牙出血就该换软毛牙刷”——错!出血部位更需要清洁,改用软毛牙刷反而会因清洁不足加重炎症。“牙结石能保护牙齿”——荒唐!牙结石表面粗糙更易堆积细菌。破除这些错误认知,才能科学保护牙周健康。
孕妇激素变化易引发“妊娠期牙龈炎”;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慢,牙周病进展更快;正畸患者清洁难度大,需配合冲牙器使用。这些人群建议每3-4个月进行一次口腔维护。
即使确诊牙周病也不必恐慌。通过系统的牙周治疗和严格的口腔维护,绝大多数患者能有效控制病情。关键是要打破“牙疼才就医”的传统观念,把牙周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。毕竟,再好的假牙也不如自己的天然牙齿用得舒服。
下次刷牙时,不妨多花30秒观察下牙龈状态。早发现早治疗,别让小小的出血点,变成日后难以挽回的遗憾。你的牙齿,值得更用心的呵护。